肘关节脱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人医科普意外受伤怎么办创伤急救四大
TUhjnbcbe - 2022/7/8 15:43:00

6月29日下午,应京沪高速JHK-YZ22标项目部的邀请,市人医志愿者参与其各施工队进行了创伤医疗急救演练。

应急救护四大技术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创伤主要是各种外力或者机械因素接触人体以后对人体的器官、组织造成的一种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创伤有切割伤、离断伤、擦伤或者是功能障碍、出血等,是造成青壮年死亡或者伤残的第一大危险因素。

创伤急救基本原则

1、要有整体观念,对创伤部位要仔细检查,对全身都要进行检查以避免有遗漏。

2、先救命后包扎的原则,对创伤患者要先检查其生命体征,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应及时采取心肺复苏,先挽救患者生命,后对伤口进行处理。

3、对伤口包扎要遵从适合的顺序,一般在伤口包扎的时候先包扎头部,再包扎胸部、腹部,最后是四肢。

现场外伤救护的原则是: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后搬运。外伤救护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01

当事故发生后,现场的伤病员常表现为惊恐慌乱,因此稳定伤者情绪是处理出血伤病员的第一要务,同时进行及时有效的止血是抢救伤员生命的关键。止血方法较多,现场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常见的止血材料有:敷料、创可贴、绷带、三角巾等。当身边找不到专业救护用品,可就地取材,如毛巾、手绢、布料衣服、领带、丝巾等代替使用。

止血方法有:

1、直接压迫止血法

直接压迫伤口是最常见的止血方法,简单清理伤口后,用足够大的敷料压在伤处,抬高伤肢,持续压迫、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2、指压止血法

出血后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管上方(近心端),将动脉压迫到骨面上。使血管被压闭住,中断血液,只适用于头面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急救,为止血短暂应急措施,注意压迫时间不能过长。

(1)头顶部出血:在伤侧耳前,对准下颌耳屏上前方1.5厘米处,用拇指压迫颞浅动脉。

(2)头颈部出血:四个手指并拢对准颈部胸锁乳突肌中段内侧,将颈总动脉压向颈椎。注意不能同时压迫两侧颈总动脉,以免造成脑缺血坏死。压迫时间也不能太久,以免造成危险。

(3)前臂出血:用一根手指压迫上臂内侧肱二头肌沟处的搏动点。

(4)肩腋部出血:用食指压迫同侧锁骨中点后方的锁骨下动脉搏动处,把其压向深处的第一肋骨。

(5)手掌出血:将患肢抬高,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手腕部的尺、挠动脉。

(6)大腿出血:自救时用双手拇指重叠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搏动处,向后用力压股动脉。。

(7)足部出血:用两手拇指和食指同时分别压迫足背动脉和内踝与跟腱之间的胫后动脉。

3、加压包扎止血法

适用于四肢、头顶、躯干等体表血管外伤时的出血处,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在肘窝、膝窝内放以纱布垫、棉花团或毛巾、衣服等物品,屈曲关节,用三角巾作8字型固定。但骨折或关节脱位者不能使用。

4、止血带止血

适用于四肢伤大出血,且其他的办法无法控制的情况。先在上止血带的部位垫一层软布,止血带应该绑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应绑在上三分之一的部位,绑止血带的时间要认真记载,每隔45分钟放松止血带,两到三分钟,松弛慢慢用指压法代替。止血带的选择以充气止血带最好,在紧急情况下可用布条、绷带代替,千万不能用细的布条、绳索、电线等直接捆绑。

02

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

常用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也可就地取材,如干净的毛巾、手绢、布料衣服、床单、领带等。

包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对充分暴露的伤口,要尽可能先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再进行包扎。不要在伤口上打结,以免压迫伤口而增加伤者的痛苦。包扎不可过紧或过松,以免滑脱或者压迫神经血管影响远端血液循环。如果包扎四肢,一定要暴露肢端,以便随时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常用的包扎方法

(1)环形包扎法

适用于头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粗细均匀部位。包扎时把绷带头斜放,用手压住,将绷带卷绕肢体包扎一圈后,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绕圈包扎,后一圈压前一圈,约包扎3~4圈即可。

(2)螺旋包扎法

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近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段和手指等处。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将绷带向上斜行缠绕,后一圈压前一圈的1/2至1/3。

(3)转折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包扎时从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用一个拇指压住绷带,将其上缘反折,后一圈压住前一圈的1/2至1/3,每圈的转折线应互相平行。

(4)“8”字形包扎法

用于膝、肘、踝、肩等关节部位的包扎和固定锁骨骨折。本包扎法是一圈向上,再一圈向下,每圈在正面和前一周相交叉,并压盖前一圈的1/2。

03

主要是为了防止骨折端活动刺伤血管、神经等周围组织而造成继发性损伤,减少疼痛,便于移动。现场骨折固定时,常常就地取材如:2-3cm厚的板状物(木板、竹竿、树枝、木棍、硬纸板等),均可作为固定代用品,若找不到固定物,如大腿骨折可用健肢做固定。固定材料不能与伤员的皮肤直接接触,可借助棉花等较为柔软的物品固定好,尤其是骨突出部与夹板两头要处理好。

固定的原则是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夹板长短与肢体长短相对称;骨折突出部位要加垫;先固定骨折上下端,后固定两关节;四肢固定时露指(趾)尖,胸前挂标志。

常用的固定材料包括:头部固定器、颈托、脊椎板、躯干夹板,在没有专业急救物品时,也可使用木条、门板、衣服、毛巾、杂志等对伤者进行固定。

常用简单有效的固定方法有

1、锁骨骨折

用毛巾/敷料垫于两腋前上方,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两端分别绕两肩呈“8”字形,拉紧三角巾的两头在背后打结,尽量使两肩后张。如仅一侧锁骨骨折,用三角巾把患侧手臂悬兜在胸前,限制上肢活动即可。

2、肱骨骨折

用长、短两块夹板,长夹板放于上臂的后外侧,短夹板置于前内侧,在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固定。将肘关节屈曲90°,使前臂呈中立位,再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固定于胸前。

3、前臂骨折

协助患者屈肘90°,拇指向上。取两块合适的夹板,其长度超过肘关节至腕关节的长度,分别置于前臂的内、外侧,然后用绷带于两端固定牢、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呈功能位。

4、大腿骨折

取一长夹板放在伤腿的外侧,长度自足跟至腰部或腋窝部,另用一夹板置于伤腿内侧,长度自足跟至大腿根部,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分段将夹板固定。

5、小腿骨折

取长短相等的夹板(从足跟至大腿)两块,分别放在伤腿的内、外侧,然后用绷带分段扎牢。紧急情况下无夹板时,可将伤员两下肢并紧,两脚对齐,然后将健侧肢体与伤肢分段绷扎固定一起,注意在关节和两小腿之间的空隙处垫以纱布或其他软织物以防包扎后骨折部弯曲。

6、脊柱骨折

仰卧/俯卧于硬板/硬质担架上,腰不能弯曲;必要时,可用绷带将伤员固定于木板上。

7、骨盆损伤

用三角巾或大块布料将骨盆作环形包扎,仰卧于硬板或硬质担架上,膝下加垫使之微屈。

01

止血、包扎、固定后,及时搬离灾害事故现场。搬运时尽可能使用硬质硬板担架,避免帆布等软式担架,不要生拉硬拽,保持缓慢移动,动作平稳,避免震动造成的第二次伤害,怀疑脊柱损伤者,在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呼救,不移动伤者。

搬运伤患者最理想的方法是使用车辆(救护车)及标准担架。在现场没有担架的情况下,可就地取材,采用简易的工具代替担架如:椅子、门板、竹竿或梯子等。

常用方法有

1、单人搬运方法:扶行法、背负法、爬行法或抱持法。

2、双人搬运法:轿杠式或双人拉车式,两名急救者站立于伤员两侧,各以一手伸入伤员大腿下方,相互十字交叉紧握,另一手彼此交替支持伤员背部。伤员坐在急救者互握的手上,背部靠在急救人员的另一臂上,伤员的两手分别搭于两名急救者的肩上。此法适用于神志清醒、足部损伤而行走困难的伤员。

3、多人(三人和四人)搬运方法:

三人搬运适用于身体较重、昏迷或肢体骨折后没有担架等情况的伤员,三名救护者同站于伤员的一侧,第一个人以外侧的肘关节支持伤员的头颈部,另一肘置于伤员的肩胛下部,第二人用双手自腰至臀托抱伤员,第三人托抱伤员的大腿下部及小腿上部。三人行走要协调一致。四人搬运主要用于怀疑颈椎骨折的伤员,需重点保护头部。

4、抬担架方法

担架员在伤员一侧,将伤员抱上担架,然后将伤员固定在担架上;担架员行走时要交叉走步,即前者先跨左脚,后者先跨右脚;上坡头在前,下坡头在后;冬季要保暖,夏季要防暑;时刻观察伤员情况。

几种特殊伤的搬运

(1)脊柱骨折的搬运:脊柱骨折的病人,在固定骨折或搬运时要防止脊椎弯曲或扭转,因此不能用普通软担架搬运,使用硬质担架,搬运时使病人头、肩、臀和下肢保持固定状态,以免造成脊髓断裂和下肢瘫痪的严重后果。

(2)颈椎骨折的搬运:三至四人,搬运方法同脊柱骨折,保持身体稳定。首先,专人牵引,固定头部,然后一人托肩,一人托臀,一人托下肢,动作一致抬放到硬板担架上,颈下垫一小垫,使头部与身体呈直线位置。颈两侧用颈托或沙袋固定,肩部略垫高,防止头部左右扭转和前屈、后伸。

(3)骨盆骨折搬运:病人仰卧,两腿髋、膝关节半屈,膝下垫好衣卷,两大腿略外展,用1-2条三角巾折成宽带,固定臀部和骨盆,用另一条三角巾折成宽带围绕膝关节固定。由三人平托放在硬板担架上搬运。

(4)颅脑损伤搬运:搬运时病人应向健侧卧位或稳定侧卧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两侧应用衣卷固定,防止摇动。

(5)腹部内脏脱出的搬运:内脏脱出首先应用消*纱布与碗固定脱出的内脏,搬运时,病人采取仰卧位,膝下垫高,使腹壁放松,减轻疼痛,同时可根据伤口的纵横形状采取不同的卧位。如腹部伤口横裂的,两腿屈曲,纵裂就把腿放平,使伤口不易裂开。

-END-

图文:郭礼萍

编排:从尤艳

校对:周兵

审核:陈桂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医科普意外受伤怎么办创伤急救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