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曹慎,曹谦,汤智,等.杨氏手法复位环形垫超肘夹板“8”字固定治疗儿童移位型肱骨外髁骨折[J].中医正骨,,31(11):1-6.
曹慎、曹谦、汤智、杨韵琴,医院
本文作者已与《中医正骨》编辑部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肱骨外髁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又容易被忽视的复杂骨折,占儿童肘部损伤的1%~0%[1],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尤其以3~7岁儿童多见。此类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骨折后良好的对位对线对于肘关节的功能活动及肘部的生长发育都非常重要[]。对于移位的肱骨外髁骨折,尤其是骨块发生了翻转,手法整复与外固定都存在一定的困难[3],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4],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被视为首选的治疗方法[5]。但无论是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后期发生肘关节功能障碍、肘外翻畸形的概率均较高[6],而且很多患儿及家长对手术治疗存在一定抵触。年3月至年11月,我们采用杨氏手法复位环形垫超肘夹板“8”字固定治疗此类骨折,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0例,均为医院住院治疗的肱骨外髁骨折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5.30±1.74)岁;左侧18例,右侧1例;按照Jacob分型[7],Ⅱ型19例、Ⅲ型11例;受伤至就诊时间≤1周。所有患者均不合并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管神经损伤。
治疗方法杨氏手法复位①辨清骨位,向后靠齐:患者仰卧在骨折复位床上,通过触摸并结合影像学资料确定骨折移位方向。助手在患者的头侧固定上臂近端,术者站立于患侧,用左手抓紧患者的前臂及腕部,使前臂处于旋后位,肘关节屈曲60°左右,通过触摸确定滑车及外髁。背伸腕关节,使前臂内收,拇指及食指向后推压,矫正横轴的旋转,使骨折块向后方靠齐,为下一步的复位做准备。②加大内收,扩展空间:骨折块推送到后方以后,术者缓缓加大患肢前臂内收的幅度,尽量为骨折块逆着移位方向回复扩展空间。③因势利导,回旋骨块:充分利用前臂伸肌总腱的协同作用,维持屈肘,迅速将前臂旋前和外展,使移位的骨块在肌腱的牵拉下做与受伤机制相反方向的翻转。如果感觉到骨折片从后方弹入前方关节,提示骨块的翻转移位已经纠正。④屈伸摆动,内外调整:此时骨折块已经基本摆正,只需要再做细微的调整。术者用手指扣住外髁骨块,小幅度屈伸肘关节并内外摆动,即可纠正残留的倾斜或分离移位,从而使骨折完全复位。
环形垫超肘夹板“8”字固定整复以后不可伸直肘关节,以免受肌腱和前臂伸肌的牵拉使肱骨外髁骨块再次移位。用环形垫超肘夹板将患肢固定于屈曲°~10°的位置,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图1)。前、后、内、外侧的4块夹板都加平垫,根据肘部外形确定压垫的厚度。前侧夹板不超肘,下端至肘横纹上一横指;内、外、后侧夹板超肘约cm。外侧夹板下段放置环形固定垫,位置与肱骨外髁相对应。包扎时先敷本院自制膏药三*肿痛散(大*、*连、*芩等药物组成,其中大*、*连、*芩按照1∶1∶1的比例配制),分上中下3段固定:先用绷带固定中段,打结;下段超肘部分用3个“8”字包扎,将超肘的部分连在一起兜住肘关节,最后用绷带分别对每一个超肘夹板的远端用绷带过肘缠绕固定,使压垫及夹板固定牢靠;上段包扎后,在前臂手腕处放置一个棉垫,再次用绷带“8”字包扎,使前臂和上臂固定于屈肘°左右的中立位。观察夹板的松紧度及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及感觉,3~4d换药1次。
图1儿童移位型肱骨外髁骨折环形垫超肘夹板“8”字固定
复位固定后1周内,仅进行握拳、手指屈伸等锻炼,之后逐渐增加手部屈伸活动及耸肩等功能锻炼。3周后改为屈肘80°~90°位固定,在固定范围内活动肘关节。4周后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可缓慢主动屈伸肘关节。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观察记录患者的肘关节肿胀情况、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骨折愈合情况及Baumann角,采用Broberg-Morrey肘关节评分量表[8]评定总体疗效。肘关节肿胀情况测定在每周换药时进行,测定双侧肘横纹下cm处的周径,计算双侧肘关节周径的差值。Baumann角是指在正位X线片上,肱骨干的纵轴线和肱骨小头的生长板轴线形成的夹角。同时观察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患肢肿胀消退较快,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治疗后8d,患者的双侧肘关节周径差分别为(7.00±0.50)cm、(3.10±0.47)cm、(1.00±0.1)cm、(0.90±0.19)cm。住院时间(6.00±1.03)d,治疗费用(61.40±.93)元。患者的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治疗后6个月时,患者的Baumman角为(3.0°±0.34°)、Broberg-Morrey评分为(9.10±.36)分。典型病例图片见图。
(1)治疗前X线片()复位固定后即刻X线片(3)治疗后5dX线片(4)治疗后45dX线片(5)治疗后45d患肢外观图右侧Jac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杨氏手法复位环形垫超肘夹板“8”字固定治疗前后图片
讨论目前,非手术治疗肱骨外髁骨折,复位后主要采用长臂石膏将上肢固定于屈肘位,需要固定4~6周[9]。但随着肿胀消退,固定后期有发生骨折再移位的风险[10-11]。采用夹板固定也同样存在复位后再移位的问题。固定后需要定期检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临床中采用杨氏手法复位肱骨外髁骨折后,采用环形垫超肘夹板“8”字固定,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杨氏骨伤科由杨炳南先生(字乾镕,号武善,祖籍湖南省邵东县流光岭镇)创立,历时百年,目前已传承4代,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学术特点。我们采用的杨氏手法复位环形垫超肘夹板“8”字固定具有以下优势:①肱骨外髁骨块翻转的肱骨外髁骨折,骨折部位的肿胀发展非常迅速。手术治疗多为择期手术,手术时骨折部位的肿胀已经非常严重,术后消肿时间较长。手法复位固定可使骨折早期得到有效的复位固定,避免肿胀加重,同时杨氏手法复位肱骨外髁骨折时,逆着移位的方向使骨折块原路返回,不会进一步影响肱骨远端的血液循环,可明显缩短肿胀消退时间,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②肱骨外髁骨折非手术治疗中,翻转移位骨折块的复位是治疗的关键。利用杨氏手法复位时,通过加大内收幅度,可为翻转骨块的复位提供一个宽阔的回旋环境。③固定时屈肘°左右、前臂中立位,使与肱骨外上髁相连的伸肌腱保持松弛,消除了肌腱和韧带活动对肱骨外髁骨块的牵拉作用。环形垫超肘夹板“8”字固定,特别是环形垫的使用可对外髁的骨折块产生持续稳定的压应力,维持外髁骨块与肱骨滑车和干骺端之间的稳定状态。④通过夹板硬性固定骨折,绷带柔性维持屈肘,巧妙地将固定和功能锻炼相结合,使肘关节可以在有效固定的前提下在适当范围内活动,从而有效预防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杨氏手法复位环形垫超肘夹板“8”字固定治疗儿童移位型肱骨外髁骨折,治疗后患肢肿胀消退迅速,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TEJWANIN,PHILLIPSD,GOLDSTEINRY.Managementoflateralhumeralcondylarfractureinchildren[J].JAmAcadOrthopSurg,,19(6):-.
王浩,刘智.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现状[J].实用骨科杂志,,1(9):-81.
周庆和,刘远忠,陈伟东.不同类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分析及并发症[J].广东医学,,38(S1):16-17.
SALGUEIROL,ROOCROFTJH,BASTROMTP,etal.Rateandriskfactorsfordelayedhealingfollowingsurgicaltreatmentoflateralcondylehumerusfracturesinchildren[J].JPediatrOrthop,,37(1):1-6.
BLANDDC,PENNOCKAT,UPASANIVV,etal.Measurementreliabilityinpediatriclateralcondylefracturesofthehumerus[J].JPediatrOrthop,,38(8):e49-e.
SHARMAH,SIBINSKIM,SHERLOCKDA.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