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肱骨干骨折指肱骨外科颈下1cm至肱骨髁上2cm之间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31﹪,临床以青壮年为多见,老年人亦不少见。
解剖
肱骨干上1/3段呈圆柱形。下1/2段呈棱柱形,有多块肌肉分别附着在骨的各缘或面上,致使骨折容易发生移位。在肱骨干中下部,有肱骨主要营养动脉经滋养孔进入骨干,下1/3段骨折常使该血管损伤,使骨折段血供不良,是发生骨折愈合不良或不愈合的原因之一。
在肱骨干中下1/3段后外侧有桡神经沟,桡神经经内后方紧贴骨面斜向外前方进入前臂,此处骨折容易发生桡神经损伤。肱骨干骨折临床较常见,占全身骨折发病率的3%~5%。骨折好发于老年(60~80岁)女性及青年(20~30岁)男性。骨折端的移位取决于外力作用的大小、方向、骨折的部位和肌肉牵拉方向等。
在三角肌止点以上的骨折,近折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内、向前移位,远折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外向近端移位。当骨折线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折端由于三角肌的牵拉而向前、外移位;远折端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近端移位。
无论骨折发生在哪一段,在体弱病人,由于肢体的重力作用或不恰当外固定物的重量,可引起骨折端分离移位或旋转畸形。手术治疗风险1、感染;2血管、神经损伤;3、内固定松动及断裂;4关节功能障碍;5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
需与患者交代的保守治疗风险1、骨折对位欠佳;2、骨折再移位;3压疮;4桡神经损伤;5骨折畸形愈合;6、骨折不愈合;7关节功能障碍;
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例老年肱骨干粉碎骨折的保守治疗全过程患者不慎跌倒致右上臂肿痛、畸形、活动受限,医院拍片示右肱骨中上段粉碎骨折,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转来我院。
入院后值班医师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具体复位手法及小夹板固定方法参考下方视频),固定完成即刻指导握拳伸掌及耸肩功能锻炼,拍片复查示断端仍存在轻度向前成角。在断端前侧及外侧放置棉垫防止成角加大。
伤后五天拍片复查示断端轻度向外成角,择期换药时在肱骨远端内侧加一个棉垫,可以与折端外侧棉垫协同作用,纠正成角。
伤后近一个月拍片复查示断端对线对位良好。
伤后近两个月,拍片复查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见骨痂生长明显。检查断端无压痛,无纵轴叩痛及异常活动,拆除外固定,指导进一步功能锻炼。
伤后近两月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肱骨干骨折经保守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即使整复后仍然存在轻度的成角及侧方移位或有轻度重叠畸形,骨折愈合后亦不会造成外观异常及肢体功能障碍。建议早期固定后即开始握拳伸掌及耸肩锻炼,治疗一个月后可以开始肘关节屈伸及肩关节被动功能锻炼。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要预防骨折断端分离导致骨不连,尤其是横断型骨折,愈合较其他类型骨折慢,容易发生骨折断端分离,可以在固定骨折后两周开始采用纵向叩击法进行预防,具体方法:患肢屈肘九十度握拳,术者一手把持住骨折端,另一手握拳自肘后方沿上臂纵轴方向向上叩击,力量由小至大,次数可以逐渐增多,一般每日三次,每次五分钟,也可以指导患者家属完成。总之,肱骨干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费用低廉,医院操作及推广。曹谦传承正骨传承中医精髓,护卫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