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在临床上属于类型较为复杂的一种骨折,分型也有很多。
最常用的分型包括Schatzker分型及三柱分型。
临床上有部分骨折类型无法囊括至Schatzker分型,虽然三柱分型弥补了其未涉及后柱骨折的不足,但两种分型均没有体现出骨折的损伤机制。
我们知道,处理胫骨平台骨折,不能靠“蛮力”
必须得掌握“接、化、发”的技巧:
接:分析骨折的形态学特点。
化:剖析损伤机制
发:根据损伤机制,按内固定原则进行手术。
不了解损伤机制就贸然手术,难免会坠入陷阱今天就根据胫骨平台骨折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简单介绍两种不同类型的损伤:过伸型及屈曲型。
对于这样的分型,其实反映的就是受伤时患肢所处的一种位置,在关节周围骨折应用很普遍,比如肱骨髁上骨折分伸直型、屈曲型,Pilon骨折分为前Pilon,后Pilon等
胫骨平台过伸型损伤是膝关节在过伸的同时合并内翻或者外翻引起相应的骨折和软组织损伤。
影像学上表现为前侧皮质压缩,后侧张力性损伤,胫骨平台正常的后倾角丢失或反倾,膝关节呈反屈畸形,在冠状面可合并膝关节内外翻畸形。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需要注意的是:易导致膝关节半脱位、脱位和不稳定,后方韧带、神经及血管等软组织发生对角线损伤,常伴有腓骨小头骨折。
对于胫骨前内侧平台压缩骨折,我们应高度怀疑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可能性,早期MR检查至关重要。
术中对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固定后,应再检查膝关节稳定性,如存在明确不稳,则需对后外侧复合体进行修复。
胫骨平台过伸型损伤的对角线损伤机制
36岁男性,右胫骨平台骨折,过伸内翻型损伤
屈曲型损伤的特点为仅表现为后柱骨折,包括单纯后内劈裂,后外塌陷或两者并发,常伴有胫骨髁间棘(ACL止点)骨折。
骨折块存在向胫骨后侧及远侧的剪切力,因此该处骨折复位及固定应对抗此两种方向的外力。
通过后侧入路可获得较好的术野,予以后侧支撑钢板固定。前交叉韧带及其止点的损伤必须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