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脱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六院新闻破建防肘关节修复迎来
TUhjnbcbe - 2024/3/11 16:52:00
                            

在临床上,骨关节受创后常常遗留各种功能障碍。有些功能障碍甚至会导致患者残疾。这其中,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是最为常见且较为难治的一种。患者出现的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等,让很多临床医生“束手无策”。近日,医院(第一完成单位)、医院和广州医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关键治疗技术建立及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这一长期以来的临床难题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创建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简称“PTES”)“破、建、防”治疗方案,研究成果被写入骨科经典教科书《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制定国内首个PTES专家共识,建立我国最大的PTES诊疗平台,技术成功推广到全球十几个国家,多项疗效指标明显高于国际文献报道……“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关键治疗技术建立及临床应用”项目(简称“PTES项目”)的诸多重要突破,不仅显著提升了国内PTES临床疗效,同时也确立了我国在该治疗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

“PTES项目能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不仅得益于北、上、医院的通力合作,更离不开近20年来,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努力付出。”项目主要牵头人、医院副院长范存义教授感慨道。

PTES:医生眼中的“老大难”

在人体各个关节中,肘关节的解剖结构稍显复杂。它涉及到三块骨头(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上端)和三个关节(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关节同时“挤”在一个关节囊内。除本身功能外,肘关节还是连接肩关节和腕关节的重要结构之一,为这两个关节的正常运动提供保障。

范存义教授介绍,患者一旦出现PTES问题,肘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受限,上肢功能减少80%,有的患者甚至还会丧失自理能力,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一位来自南京的特殊病例让范存义至今印象深刻:年轻姑娘小张(化名)因感情问题从四楼跳下。范存义接诊时发现她不仅有脊柱损伤,左侧肘关节更是完全处于僵直状态,异位骨化组织包裹了整个肘关节。

“异位骨化”是引发创伤后肘关节术后PTES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在关节周围或软组织内,形成了新生的病理骨组织。因发病机制不清,切除时机不明,术后复发率高,异位骨化问题常常导致治疗陷入“骨化、切除、再骨化”的恶性循环。

“小张本身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如果再遗留PTES问题,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那么,我们治疗的意义又在哪儿呢?”范存义教授直言。最终,经范存义团队治疗后,小张的左肘关节功能恢复如初,她也从绝望中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据了解,当前,手术仍是PTES治疗的主流方法。总体原则包括切除粘连与异位骨化病理组织,重建关节稳定,防治主要并发症。然而,由于医学界对PTES基本治疗原则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导致病理组织被盲目切除,稳定重建技术以及康复方案缺乏,并发症防治不足等问题广泛存在,最终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年开始,项目组瞄准PTES难题,从病理组织精准切除、关节稳定性重建与康复、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开展多项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逐渐形成了“破、建、防”三部曲治疗方案。

“破”:精准切除病理组织

解决PTES难题的第一步是如何精准地切除关节处的病理组织(“破”)。

20世纪90年代以来,PTES手术治疗一直沿用Morrey分型。该分型主要以影像学为依据,缺乏对旋转功能的评估和对手术操作的实际指导。

项目组基于临床实践,破除了单一依靠国外分型的现状,创建了影像学与功能学相结合的临床新分型。新分型主要包括屈伸障碍四种类型(简称“屈伸四型”)和旋转障碍三种类型(简称“旋转三型”)。针对屈伸四型,可施行“阶梯式”切除方法;针对旋转三型,可施行“序贯式”切除方法。

同时,项目组还设计了以功能为导向的“双间隙”手术入路方案,帮助临床医生克服了既往四象限入路切除盲目、软组织过度剥离、影响关节稳定与肌力等不足。

“‘新分型+新入路’让患者关节活动度超过文献报道的国际最高水平10%以上,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已走在了国际前列。”范存义教授说。

“建”:重建关节稳定性

精准切除病理组织后,如何恢复肘关节稳定性是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范存义教授介绍,影响肘关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侧副韧带缺损与肱三头肌腱挛缩。自体掌长肌腱移植是目前修复侧副韧带的常用做法,但存在维度单一和供区损伤等不足。项目组创新性地采用邻近腱膜翻转与部分肌腱移位的方法,实现了韧带的多维度重建,避免了供区损伤,确保了关节静力性稳定。对于肱三头肌腱挛缩问题,项目组创立肱三头肌腱“多平面、小切口”的“网状”重建技术,确保了肌腱完整,减少了挛缩张力,同时还提升了关节动力性稳定。

除韧带和肌腱修复外,临床医生还常用铰链式外支架来维持关节稳定。传统的固定点在尺骨中段,不仅操作难度大,还易发生医源性骨折。项目组创新了支架固定方式,降低了钉骨界面应力,增加了抗外翻稳定性。

此外,项目组还结合多模式镇痛、加压冷疗及系统化快速康复方案,实现“动—静”结合治疗,有效降低了肘关节不稳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防”:有效预防三大并发症

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提升PTES疗效的第三步。异位骨化复发、神经功能障碍与组织粘连是影响PTES疗效的三大并发症。

范存义教授告诉记者,传统认为,异位骨化应在关节受创1年后切除。然而,基于一系列临床研究,项目组改变了既往标准,将骨化成熟度(主要依据骨小梁成熟度和碱性磷酸酶指标)作为切除的主要依据,实现了最早3个月可切除异位骨化组织的目标。

除了切除时机的重新界定,项目组还发现,塞来昔布可降低PTES术后异位骨化的复发率,并能提升关节功能。进一步研究证实,塞来昔布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发挥作用,这为异位骨化防治提供的新的靶点。

对于PTES术后发生的神经功能障碍与组织粘连问题,项目组提了出减轻滋养血管损伤、降低动态张力的神经功能保护新策略,证实了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介导组织粘连的分子机制,构建了抗炎与抗细胞增殖的防粘连膜。

总体来看,PTES“破、建、防”治疗方案使患者关节功能提升24%,并发症降低28%,整体疗效优于国外。截至目前,相关治疗方案已在国外16个国家、国内25个省、市的50医院得到快速推广。

“我们希望,通过北京、上海、医院的引领推广,让更多基层的骨科医生认识和掌握PTES新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真正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范存义教授说。

来源:健康报

原标题:《“破、建、防”:肘关节修复迎来新突破》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院新闻破建防肘关节修复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