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脱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妈妈,我的手动不了了 [复制链接]

1#

国庆小长假即将来临,在家憋闷已久的大朋友、小朋友们纷纷开展各种户外运动,走亲访友,在大家最放松的时候往往是急诊最繁忙的时候,这不,最近急诊科迎来小儿肘关节脱位小高峰,这让外科医生不禁疑惑,难道是组团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小儿肘关节脱位,一般情况下对于小儿肘关节脱位,临床上最常见的还是桡骨小头半脱位。

先来说说原因和症状:

大多数患儿是由于手臂被牵拉、穿衣服时用力提、拽幼儿上肢,亦或跌倒时上肢压在身下等造成桡骨小头半脱位。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低龄儿童常见的肘部损伤,常见于2-5岁儿童,其中2-3岁小儿最常见,约占83.5%,男孩常多于女孩,两侧上肢均可发病,但左侧较右侧稍多见。

常见症状是在牵拉动作发生后患儿出现哭闹,肘部疼痛,肘部保持半屈曲的状态,拒绝举起或活动患肢,不敢屈肘。

什么是桡骨小头半脱位?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由于桡骨头(桡骨近肘关节端膨大的部分)发育不完善,当手腕或手臂向上提拉、旋转时,薄弱的环状韧带或关节囊的部分组织嵌入肱骨小头和桡骨头之间,在取消牵拉的力之后,桡骨头无法回复到之前正常的解剖结构,桡骨小头向手臂大拇指一侧移位,形成桡骨小头半脱位。

桡骨小头半脱位该如何治疗呢?

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治疗方法主要依靠手法复位,一般在复位后无需牵引固定,并且大部分患儿在复位后症状很快就能消失。当再次脱位或多次脱位后反复复位后,应该三角巾将手臂屈曲90度悬吊于胸前。如果就诊耽误的时间长或者症状持续不减轻时,需要用石膏外固定1-2周。该病一般5岁以后不易再发生。

说了这么多,下面我们来揭开手法复位的神秘面纱

1、旋后手法

采用旋后手法时,让孩子坐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大腿上面对着医生。扣住患肢的手和肘。

医生的手指或大拇指应压在桡骨头上。无论是医生的手指或大拇指位置或患肢的初始位置对于复位成功都至关重要。

旋前屈曲前臂直到感觉环状韧带移回至正常位置。环状韧带复位时操作者可以感觉或听到轻微的咔哒声。

2、过度旋前法

采用过度旋前法时,让孩子坐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大腿上,面对着医生。

握住患肢像握手那样。用另一只手拖住患者的肘部。旋前患者手腕。韧带复位时可以感觉或听到轻微的咔哒声。

如果复位成功,孩子便会不痛并能在5-30分钟内自如活动,包括碰触高过头顶的物体

桡骨小头半脱位的主要危害有哪些?会不会有后遗症?

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患者大多是幼儿,幼儿不能明确描述病史和症状,可能造成误诊,如果出现脱位但不及时纠正会影响肘关节的使用,并且会持续疼痛。在复位后如果不加以保护,有再次脱位的可能。必要时需要完善X线片检查。有时患儿会由于牵拉把脱位的关节自动复位,在整复和固定过程中会出现再次脱位可能。

桡骨小头半脱位在手法复位后经休息可以痊愈,完全恢复后不会遗留下后遗症。

注意,一旦怀疑或发生桡骨小头半医院就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