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肘关节严重损伤、肘关节重建的患者,医生常常需要通过寻找关节屈伸的“旋转轴”来固定支架。但是,寻找这个“轴”却没有这么容易。 一直以来,中外医生都是通过经验来寻找肘关节旋转轴的位置来打入定位针,因此精准定位一直以来骨科医生的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手术中。
“肘关节屈伸轴的定位也是一直以来是学者的研究热点。”医院(医院)骨三科李青松主任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医院的骨科病人锐减,这也成了医生们专研和攻克骨科难题的机会。 近日,李青松主任带领他的团队和关节科、脊柱科机器人团队一起成功的使用“天玑”骨科机器人3D导航下精准定位肱骨远端肘关节旋转轴,解决了肘关节屈伸轴的定位,也开启了“天玑”骨科机器人在手外科领域的探索使用。
定位。
难题:手术中精准寻找肘关节旋转“圆心”“肘关节屈伸旋转轴的定位问题,是复杂肘关节损伤、肘关节韧带损伤等肘关节重建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李青松介绍,将骨科机器人导航技术运用于肘关节屈伸轴定位,能让手术创伤更微小、定位更精准、患者更安全。研究表明,外固定支架铰链轴(肘关节屈伸旋转轴打入的定位针)哪怕只有5mm,发或者成角、旋转仅仅5°,但是肘关节活动时所遇到的阻力都会显著增加。“这就意味着不能准确的打入定位针,患者肘关节活动时所受到的应力会增加,应力会传导到外支架和固定针以及针骨面上,使得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受限。”李青松介绍,长期以来,该轴线常用的定位技术有两种。第一种为直视技术,需要手术切开,显露并确认解剖标志,外侧用于确定运动轴线的标志为肱骨外上髁外侧副韧带的起点,内侧位于肱骨内上髁的前下方。“肱骨外上髁外侧副韧带的起点,内侧位于肱骨内上髁的前下方,这样的描述对于医生来说,实在很难去精准定位。”李青松说,通过这两个点打入定位针,即为铰链轴。而第二种为“透视技术”,需要患者在X线透视下旋转上臂到内上髁投影所占比例为27%,这时肱骨滑车、滑车中央沟和肱骨小头构成的三个圆弧的圆心重合,在透视下转入定位针确定旋转轴。而这个方法,对于患者在进行X线透视时候的体位要求非常高,稍有偏差,定位也不准确,通常只有手术医生通过“经验”来打入定位针。李青松说:“这两种固定方法都存有局限性,国外的研究表明,旋转轴的定位和个体解剖学差异、医师经验等有关。”
讨论。
突破:借助“天玑”精准定位成功手术疫情期间,医院的骨科病人锐减,这也成了医生们专研和攻克骨科难题的机会,通过不断的探索,李青松主任带领他的团队终于找到了精准定位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焦点放到了我们的‘天玑’骨科机器人身上。”李青松说,在“天玑”骨科机器人的应用中,脊柱科和下肢关节科使用较多,他认为只需将程序重写,利用下肢关节的运用,“复制”到肘关节,再加以调整,应该可以精准定位。李青松及其团队的医生们通过不断的努力,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通过不断的尝试,终于成功的找到了精准定位的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三维数据,输入机器人系统,我们精准规划穿针通道,分毫不差的找到屈伸轴的位置,我们只需要按照机器人的给我们导航的路径,钻入定位针,屈伸轴的位置就确定了。”骨三科副主任季亮告诉记者。精准定位一直以来是肘关节外科医生的目标,电磁运动追踪系统虽定位准确,但受到手术环境和设备要求的限制,仅用于体外实验研究。李青松团队将“天玑”骨科机器人3D导航技术运用于肘关节轴的定位,解决这一难题,实现了更为个性、更精准的定位。日前,医院机器人团队一起成功的使用“天玑”骨科机器人,在一名肘关节严重损伤的患者上使用了机器人导航技术,精准定位肘关节旋转轴,确保了整个复杂手术的成功。李青松说:“在‘天玑’骨科机器人3D导航技术已在我院骨关节科、脊柱科、足踝科、手外科等成功的开展,我们也将不断的积累经验,解决骨科难题、精准施治,造福患者。”
文图/都市新闻记者罗欢
编辑章虹校对郝梦编审廖波石云华